來源:深圳醫學科學院 發布時間:2023-02-16
2023年2月12日至13日,由深圳醫學科學院(籌)主辦的第一期SMART Symposium在深圳大學城國際會議中心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丹揚女士,以及國內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學者共赴鵬城深圳,聚焦各自研究領域分享科研進展,討論科技趨勢,共話源頭創新。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分為學術報告和創新型研究專題討論會兩大部分,精彩的報告與多元的主題吸引了線下200余人、線上近2000人參會。
大會在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院院長顏寧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帷幕。顏寧教授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深圳醫學科學院的籌建背景和建設情況,指出:SMART以鼓勵探索源頭創新機制,引聚培養高水平人才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使命,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地”。顏寧教授表示,SMART Symposium未來將定期舉辦更多學術專題會議,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力爭成為大灣區一張閃亮的學術名片。最后,顏寧教授發出“邀請函”,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加入SMART, “Be a SMARTer”。
13位嘉賓圍繞神經生物學、生物技術方法開發、合成生物學、時空基因組學、新冠病毒感染免疫機制等多個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丹揚教授以“哺乳動物如何睡眠,以及為何需要睡眠?”為題,介紹了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南方醫科大學的高天明教授則為大家展示了ATP調節抑郁行為的細胞和神經環路機制;南方科技大學張明杰教授報告了其團隊對“相分離在突觸形成和功能中的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深圳灣實驗室的申雪桐研究員分享了其課題組關于核肌動蛋白生物學和肌動蛋白密碼學的構想……豐富多彩的報告內容既有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統性總結,也有對學科未來發展的展望,引發了現場觀眾的熱烈討論。
開拓創新是深圳的“根”與“魂”。同樣,創新也是科學發展的永恒動力。SMART作為打造科學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范式的新型研發機構,更是將探索鼓勵源頭創新作為己任。因此,在本次會議中,大會特地安排了以創新型研究為主題的討論會。蒲慕明、褚婷婷、戴卓君、丹揚、郭紅衛和顏寧六位專家參加了本次討論會。
“創新”是近年來全球的焦點話題。尤其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推進,強化原始創新、破解“卡脖子”問題、實現彎道或者換道超車成為我國科學界的當務之急。那么,什么是創新?創新的本質是什么?蒲慕明先生在開場報告中為大家解答了這一問題。在蒲先生看來,創新的本質應具有“新穎性”“重要性”“連續性”“完整性”“獨特性”以及“及時性”六大特點。蒲先生在報告中還談到在具體創新工作中,學者們常常面臨工作風險性的選擇境遇。蒲先生濃縮自己人生智慧的“創新型研究”報告,令在場嘉賓紛紛感嘆“受益匪淺”“勝讀十年書”。
隨后的討論環節,現場觀眾熱情洋溢,提問者絡繹不絕?!皣鴥群蛧饪蒲协h境的差異”“從事小領域、小方向的研究應該如何堅持下去?”“如果離開了導師的保護,我該如何找尋自己的方向?”“如何解決壓力和焦慮問題?”……現場觀眾提出了不少他們在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六位嘉賓誠摯地分享了他們的建議和故事。討論會在大家熱情的提問、交流中延遲了20分鐘才在與會人員依依不舍的情緒中結束。
為期一天半的研討會讓我們再一次相信“只要路對,就不怕路遠”,在深圳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生命年輕,人生可期……
下面是會議部分精彩內容
一起來看看吧~
清華大學潘孝敬副研究員主持了第一場報告會。
深圳灣實驗室神經疾病研究所甘文標教授作為開場第一位演講嘉賓,介紹了學習任務如何導致樹突棘的變化,以及睡眠在樹突棘可塑性和維持中的重要作用,討論了抑制性神經元如何調節突觸可塑性和穩定性之間的平衡。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介紹了本能行為的環路解析以及神經對于內分泌和免疫代謝的調節作用。他還展示了基于全程無監督AI技術的動物行為精準解析,作為研究本能行為以及情緒情感樣行為反應的研究手段。
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教授通過篩查慢性應激后不同腦區的多種胞外ATP水解酶的表達水平,發現Entpd1 / CD39(一種來源于小膠質細胞的ATP水解酶)在抑郁小鼠的mPFC中表達增加。他還探索了ATP調節抑郁行為的細胞和神經環路機制。
南方科技大學趙燕助理教授主持了第二場報告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教授報告的主題是神經突觸的介相分子構架。他在報告中介紹了利用冷凍電子斷層重構顯微和光電關聯成像方法解析了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的超微結構,并進一步通過對抑制性突觸三維結構進行過采樣亞區域分類識別了突觸中的GABA受體。
南方科技大學張明杰教授報告的主題是相分離在突觸形成和功能中的機制。他展示了相分離如何構建致密的突觸分子簇,突出這種致密分子簇在突觸形成和可塑性背景下的獨特特征以及相分離如何調節突觸功能,還分享了尚未發表的最新成果。
清華大學吝易研究員的報告主題也與相分離相關,她主要介紹了生物大分子相分離的分子機制及生理功能,探究了細胞內相分離形成的無膜細胞器在眾多生物途徑以及相分離在生物節律調節方面可能的作用機制。
作為本次學術會議的主講嘉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丹揚教授的報告主題是“哺乳動物如何睡眠,以及為何需要睡眠?”她首先介紹了哺乳動物進入睡眠的機制,展示了小鼠運動行為特征與EEG/EMG特征具有高度對應性,還從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系統對身體機能的調節的角度介紹了哺乳動物睡眠的必要性。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翟冰研究員主持了第三場報告會。
北京大學高毅勤教授的報告是有關分子模擬和深度學習模型在生物分子體系中的應用。他介紹了下一代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序SPONGE和MindSponge,并以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分析,蛋白質和蛋白質/小分子復合物結構的預測為例來介紹這些方法的可能應用場景,以及由這些應用延伸出來的理論和技術需求。
北京大學黃巖誼教授帶來了最新的兩個基于測序技術開發的工作:基于熒光發生的新測序方法Bit-seq以及基于高效稀釋編碼的原位測序方法SPRINTseq。他還介紹了通過SPRINTseq分析得到的疾病中細胞及轉錄本亞細胞分布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重要啟發。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徐訊研究員著重介紹了超高分辨率時空組學的應用。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基于DNA納米球微陣列芯片和mRNA捕獲技術,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大視場和超高分辨率的空間組技術Stereo-seq。該技術可以實現納米級分辨率對大型組織切片進行轉錄組分析。
深圳灣實驗室張雷特聘研究員主持了第四場報告會。
深圳灣實驗室申雪桐研究員計劃構建兩個新領域:核肌動蛋白生物學和肌動蛋白密碼學,探索長期未決的細胞核內肌動蛋白之謎以及肌動蛋白翻譯后修飾的生物學功能。他在報告中介紹了其科研團隊在構建肌動蛋白生物學新領域的進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員本次演講的主題是定量合成生物學。他圍繞單細胞和多細胞層面的前期工作,展示天然和合成生物系統都符合的普適性定量規律,并計劃通過自動化設施產生的數據、白箱/黑箱模式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和實驗設計這三個要素相互推動建立新的科學研究范式。
南方科技大學張政研究員報告的主題是新冠病毒感染免疫致病機制及中和抗體藥物研發。他展示了其團隊利用單細胞組學技術發現治療重癥新冠肺炎的新靶點RIPK1的相關工作。報告還囊括COVID-19重癥化分子機理、免疫保護機制及疾病進展預警指標以及高效抗突變株單克隆中和抗體藥物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