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發布時間:2023-09-14
9月12日,近來頻頻“出圈”的河套又迎來新動向。
當天下午,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在河套合作區舉行廣東省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新聞發布會。
重磅發布會 聚焦規劃落地
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敏,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張珂和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本次發布會圍繞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按照部署要求,推動規劃落地。
發布會強調,“先導區”“試驗區”“集聚區”,這三大定位進一步指明了河套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深圳衛視記者郭風新攝)
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河套科技創新特色明顯,有著“一國兩制、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更要堅持協同發展,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朱偉指出,在推動深港及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的同時,也要加快實現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形成更多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
此次發布會,針對《河套規劃》下一步將如何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的落細落實,提出了多項利好舉措。
發布會亮點紛呈 舉措更細更實
這場發布會上,省市各負責人明確,將迅速推動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全力以赴抓好《河套規劃》的落地實施。
數據顯示,河套合作區發展三年來已取得不少顯著成果。
政策創新方面,深圳出臺科研政策包、產業政策包和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支持計劃等包括4個方面28條具體舉措,如深圳首個深港跨境業務“一站式”辦理行政服務大廳——河套“e站通”綜合服務中心已處理政務服務事項近600項。
項目引進方面,河套合作區正在推進和落地的高端科研項目超過150個,擁有8家深港獨角獸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聚集了12名海內外院士專家及3000余名科研人員,初步形成信息技術、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9月11日,河套高水平院士論壇首場活動——大灣區量子科學論壇在河套合作區深港國際科技園舉行。
空間整備方面,河套合作區目前已經整備改造約8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研空間,11個專業園區正陸續投入使用。9月7日,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首批16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
(深圳衛視記者郭風新攝)
河套接下來怎么發展?發布會集中展示了更細更實的系列措施。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敏表示,深圳正在加快制定深圳園區條例,健全完善規劃政策支撐體系。黃敏特別提到,由于河套面積不是特別大,僅有3.89平方公里,因此園區空間規劃中地下空間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同時,黃敏透露,河套合作區將積極攜手光明科學城、西麗湖科教城等重大原始創新平臺,共同將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區進行產業化轉化。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指出,省科技廳將重點推動科創資源不斷集聚,為深港高校開展相關研發合作提供更好的實驗條件。如省政府每年支持2個億,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建設。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張珂介紹,海關將依托深圳園區獨特的“平臺”和“通道”,建立科研機構“白名單”制度,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關服務。同時,將在深圳園區推進智慧海關監管模式建設。
跨境融合 灣區合作再進階
從橫琴、前海到南沙,再到河套,大灣區重大平臺數量接連“擴容”。
在四大平臺的定位中,科技創新是河套最鮮明的底色,也是貫穿《河套規劃》的高頻詞。
其中提到創新107次、科技98次、科研55次、技術27次。
河套合作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支點,創新性地突破了地理界限,成為目前唯一橫跨深港兩地的重大平臺。其中,深圳園區3.02平方公里,香港園區0.87平方公里。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計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結合大灣區原有的產業基礎,對標國際科技前沿趨勢,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學與技術等重點方向。
而地處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河套合作區可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又可與廣州、東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時產業圈”。因此河套將成為打通大灣區科研圈、產業圈的樞紐。
(深圳衛視記者王濤攝)
跨境融合不止于此,更在于體制機制的先行先試。河套合作區有著制度疊加的獨特優勢,正是推動內地與香港規則機制“軟聯通”的最佳試驗田。
推動深港共建共享科研設備設施、實現科技資源雙向開放、支持內地與香港創投資本共設創投基金、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借鑒香港以及國際化的規則機制和先進理念,將河套經驗推廣到大灣區更多城市,輻射內陸,將啟發內地城市形成更完善的管理體系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
小地方能夠作大文章,小空間孕育著大希望?;诳缇橙诤?,河套的未來有著無限可能,將釋放出強大的“乘數效應”,引領灣區合作再進階。